以金融为“药引”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
区域融资分布不均衡问题一直广受各方关注。近期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指出,要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此前发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特别提到:“当前,部分地区经济下行与金融问题相互交织,经济金融循环不畅,信贷增长较为缓慢。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增加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为什么要重视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目前区域金融还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未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如何发力?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
1
区域金融分布不均
2
以金融为“药引”
为什么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值得高度重视?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市场存在“失灵”的情况,金融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征,如果某一区域经济放缓,金融资源流出,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下滑,企业投融资收缩,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更为严峻,就业和消费也将放缓,不利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在冯煦明看来,当前我国正在经历深刻的人口地区流动和产业地理格局调整,这是造成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和金融风险叠加的两个基础性因素。
“应当认识到,造成当前部分地区经济下行与金融风险暴露的原因是多重的,除了新冠肺炎疫情等短期因素,还包括人口流动、产业基础等中长期看来更为根本的基础性因素。从应对策略上,也应短期视角与中长期视角并重,按照‘人口―产业―金融’结构协调、良性循环的思路,统筹布局,综合施策,在防范化解地区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冯煦明称。
周茂华表示,打破“僵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金融为“药引”,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引导经济要素在区域集聚,使企业组织生产、增加就业、促进消费需求,并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活络微观经济,有助于增强地方财政实力,促进内循环与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拉平区域发展差距,也是在促进共同富裕。
分析人士指出,在由市场主导的信贷和直接融资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背景下,政府债券客观上在区域间起到了一定的再平衡作用,对西部、东北部地区的融资形成补充。
3
组合拳畅通良性循环
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金融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正在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上半年相关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明显多增;3家政策性银行和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相关地区新增贷款占本行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较去年同期提升。
展望未来,娄飞鹏建议:一是对信贷增长缓慢省份增加再贷款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相关地区信贷投放,定向降低区域融资成本;二是推动全国性金融机构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三是从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调动政策性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增加对信贷增长缓慢省份的信贷投放;四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借款主体信用意识。
冯煦明建议,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规范债务管理。一是严格按照分类管理的思路,对城投公司进行差异化改革。对于从事公益性业务的城投公司,可列入白名单,从而降低其债务融资成本;对于从事竞争性业务的城投公司,应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推向市场。允许部分严重资不抵债的城投平台退出市场或重组整合。二是加快理顺地方政府与下属城投公司的关系,在城投公司与财政之间建立“隔离墙”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城投公司的市场化运营,防止城投公司债务风险向财政转移,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三是丰富基础设施投融资工具,拓宽资金渠道来源。适当放宽专项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以及充当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加快推进基础设施REITs市场建设,发挥好资本市场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中的作用,降低基础设施融资对一般商业性信贷的依赖。
“另外,健全地方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与治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防止大股东利益转移和内部人控制。合理调整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布局,对市场过于狭小、经营能力薄弱、风险问题突出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可通过并购重组加以整合。”冯煦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