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新科技杂志社
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要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以打造现代新国企为目标,提升国企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牵引能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面貌已经焕然一新,逐步从传统国营企业演变为新型国有企业(以下简称“新国企”),进而向现代新国企转变。其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都获得了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且已经与市场经济深度有机融合,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格主体;同时,它们大多能够和民营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是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目标是着力打造现代新国企,使其更好地承担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等任务,同时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和基本保障。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国企改革深化提升、加快打造现代新国企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从实践上看,我国国企改革发展经历了传统国营企业阶段、从传统国营企业到新型国有企业过渡阶段、新型国有企业阶段,现在正迈向现代新国企建设阶段,但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成功解释上述过程和现象的企业理论。早在21世纪初,随着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战略性重组等改革举措的推进,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三年脱困行动”的完成,“新国企”现象就已经出现,并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讨论。首先是对概念和特征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新国企”是由国有资本控股、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充满活力的“新兴企业”。这些新国企具有明星级的企业领袖、鲜明的企业形象、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完整清晰的产业链条、良好的融资渠道等,在其所在行业中充当着“领头羊”角色。其次是对深层次产生原因的讨论。有学者认为,新国企是在国企改革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体制现象。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已经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体制附属的传统国营企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国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在分类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等的推动下,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简称“五力”)均得到显著增强,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实现社会功能的方式,为推进共同富裕发挥了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国有企业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成功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更好地实现了融合,进而涌现了一批现代新国企。在此基础上,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新挑战新使命,如何以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突破口,以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推动更多国有企业成为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是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议题。
从“新国企”到“现代新国企”:
从传统国营企业到国有企业,再到新国企和现代新国企,我国公有制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新国企”区别于传统国有企业,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3年开始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别是经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新国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演化,最终走向成熟定型且具有普遍性,为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新国企打下了坚实基础。新国企的核心内涵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与之深度融合,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国有企业。现代新国企的核心内涵则是在此基础上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并为之提供关键支撑,即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现代化新型国有企业。现代新国企是新国企的升级版,是新国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用“国有企业”替代了“国营企业”,用“国有经济”替代了“国营经济”,规定“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从此,国有企业成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和微观主体。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国国有企业经历了公司化改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和战略性重组、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中国特色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由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演化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司制企业,从政府附属物变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主体,从大面积亏损到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国有企业的效率与竞争力日益提升。“新国企”现象开始出现,并引起部分学者关注。新国企的出现和发展,使国有经济、公有制经济迸发出新的活力,打破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不相容的局面,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坚实微观基础。1.2 “新国企”的成熟定型及向“现代新国企”过渡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迈入全面深化阶段。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并下发了相应配套文件,逐步形成了“1+N”政策体系。根据《指导意见》,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成为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亮点和重点。为持续推进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落实落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随着方案的启动实施及圆满收官,中国特色新国企逐渐成熟定型,并加速发展壮大。其主要标志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新国企不断涌现等。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除了继续提升自身经济效率外,更加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体现社会公平,强化国有企业的人民属性和国家战略导向,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强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特别是,这一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开始注重分类改革,强调国有企业要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产权的资本逻辑的改革范式。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启动。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需要着重强化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即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进、引领和带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新国企”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新目标。现代新国企是在新国企建设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有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功能定位的具体体现。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目标就是打造现代新国企。只有加快打造现代新国企,才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现代新国企不仅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而且能够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其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微观主体,要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发展与安全的统一。从改革开放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经历了从“旧”到“新”的根本转变,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不断扬弃的过程。随着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以高效助力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新国企必须适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时通过增强其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升级成为率先贯彻新发展理念、率先实现绿色发展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代新国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应有贡献。
本文基于大数据技术获取关于新国企的文本数据,深度挖掘关于新国企政策及报道的文本信息,运用词频统计法探究新国企的主要特征。词频统计是一种运用非常广泛的文本挖掘分析方法。其通过统计每个词出现的次数,使用聚类分析、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展示词频统计结果,描绘词汇规律,发现隐藏在文本当中的信息。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国资小新”“国资报告”“现代国企研究”等微信公众号,时间范围为2013年5月—2023年5月;采用Python工具检索“新国企”概念相关文本并构建语义分析文本库,完成抓取下载后,引入Jieba词库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操作;剔除无意义动词如“把”“推动”等,以及程度词汇如“很”“非常”等。词云图是基于文本内容并按照其中文字的重要性而制作的文字频数分布的可视图,其可以直观地反映文本中特定词的密度及重要性。为获取新国企的重要特征高频词,本文对抓取的文本做词云图分析。由图1可知,最大关键词为:企业、发展、国企、创新、改革、国资、中央、国资委、技术、科技、产业、战略、管理、党建、投资、平台、高质量、市场、监管、行业、制度、能源、时代、安全、经营、能力、产品、社会、机制、治理等。由此可知,国企改革、科技创新、党建、高质量发展、产业投资、产品、社会作用等是新国企最重要的因素。然而,由于词云图是由文字构成的,无法对其他不显著文字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需要通过词频分析法进一步深入讨论。高词频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个词的重要性。当某一特征词的词频越高,说明其对新国企描述越重要。根据表1的结果,“企业”一词排在第一位,“发展”“国企”“创新”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反映出新国企的国有企业主体性质,而且其首要特征就是以创新为主,是创新型企业。针对关于新国企的报道和研究文本,本文采用高频词统计法,同时结合领域专家的讨论,总结出6类关注点:“科技创新”“制度建设”“经营机制”“产业布局”“国资国企治理”和“开放发展”。例如:“科技创新”包含“创新”“核心”“技术”“科技”等,这些词汇都排在首要位置,表明新国企是以“创新”为原动力;“制度建设”包含“党建”“制度”“董事长”“改革”等,其中党建的词频数排在首位,表明新国企应把“党建”融入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经营机制”包含“市场”“管理”“运营”“生产”“能力”等,表明新国企应具有市场化经营机制和良好的战略管理能力;“产业布局”包含“经济”“服务”“投资”“平台”“体系”“战略安全”“产品”“社会”“能源”等,表明新国企的产业布局偏向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结合“创新”这一核心关键词,本文认为,今后新国企的产业布局应进一步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并且对于其他企业要发挥组织者功能,实现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国资国企治理”包含“国资”“国资委”“国务院”“治理”“监管”等,从政府监管角度表明对新国企的重视程度;“开放发展”包含“世界”“项目”“国际”“时代”“现代化”等,表明新国企应是“时代化”和“现代化”的,并且是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企业。
关于现代新国企的特征,表2从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的公司经营机制以及现代化的产业布局等4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总之,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践,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新国企普遍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党的领导,把“党建”融入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并且具有较强的战略管理能力。新国企的产业布局偏向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以及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领域,进一步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基于新国企的发展实践,现代新国企在发展方式、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布局结构上要有新表现、新特征、新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包括:不断释放国有资本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为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和表率。二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包括: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有效;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进一步完善,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得以弘扬;管理更加科学高效,数字化程度得到提高;政资进一步分开,政府与企业之间保持“臂长距离”,监管方式不断创新,监管效能得到提升。三是经营机制现代化。包括: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进行经营,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更加平等地获得和使用生产要素、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具有战略管理意识,立足国家所需、行业所趋,聚焦主责主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有明确的使命和战略定位;具有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企业组织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践行新发展理念为目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企业强大的精神内核。四是产业布局现代化。包括: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国有企业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功能与地位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使经济尽快恢复,许多国家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一些重要行业不同程度地国有化,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例如,从1945年开始,英国将一系列基础工业企业及银行改为国家所有;法国将能源、保险、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型企业改为国家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仅有7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增加到114家;美国政府也创办了一批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研究等领域。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英、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掀起了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变革浪潮,主要采取出售、特许承包、放松管制等途径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在这次私有化浪潮之后,部分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数量急剧减少,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步下降。尽管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已成主流,但仍有一些发达国家把国有企业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OECD调查了32个主要国家的国有企业功能,发现在这些国家中,国有企业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类:①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战略目标;②确保国家所有权的持续性;③提供特定的公共物品或服务;④在自然垄断行业有必要实行国有经营;⑤在市场监管失灵或效率低下的情况下建立或维持国家所有制;⑥承担社会责任。从中可以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中,国有企业不仅仅只有经济功能,还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是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从历史发展来看,各国设立国有企业的核心需求是实现国家广泛的战略目标,而非短期的生产性或收益性目标。英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米尔瓦德曾指出,国有企业是国家为了达到增强社会凝聚力等内部目标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外部目标而设立的企业。从一般意义上说,国有企业的功能主要有4种:一是产生经济效益;二是弥补市场失灵;三是实现社会目标;四是保障公共福利。从法理上看,国有企业是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企业法人。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具有两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国有企业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营利性或经济性;特殊性则为社会经济制度赋予它的社会性。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双重功能:营利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国有企业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当资本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或者受到约束时,国有企业可以承担第一投资者责任,为大型项目和长期战略性投资提供稳定的资金。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了自然垄断和稀缺资源类国有企业、国家开发银行以及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存在的必要性。并且,政府设立国有企业可以解决一些投资协调性问题。例如,国有企业能保证研发新技术或探索新领域所需要的“耐心资本”。值得强调的是,国有企业不仅要承担弥补市场不足的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甚至要承担更高层次的政治责任。大量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在实现社会目标、保障公共福利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国有企业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功能,承担起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3.2 中国“新国企”和“现代新国企”的功能与目标我国新国企具有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既具有一般功能也具有特殊功能。国有企业的一般功能在于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其特殊功能在于作为维护和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与政治基础,承担实现社会公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此外,国有企业的特殊功能还表现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代表公众利益参与和控制经济发展的重点。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企业所具有的代表公众利益这一性质所决定的。这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功能的关键。在新国企向现代新国企演变的历程中,其功能类型没有变,即仍具有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基点与要求有所变化,现代新国企的功能内涵发生了变化。其目标类型也没有变,即仍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但目标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通过所有制理论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创新,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和所有权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组织形态的新国企。而新国企代表公众利益参与和控制经济发展重点,这是新国企的一般功能。参与的领域调整为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控制主要体现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对经济运行整体态势的把握和影响,以及对关键领域国有资本的控制,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新国企的经济目标是增强企业活力、强化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并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社会目标则是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完成特殊任务等。现代新国企的一般功能是在新国企功能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类型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进行细化(见表3)。商业一类企业具有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商业二类企业具有战略安全功能、产业引领功能和创新功能;公益类企业具有社会功能。特别地,全部类型的新国企都应具有绿色功能,而绿色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现代新国企的目标主要是助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要抓好经济和社会目标,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高质量发展范式、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市场主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现代新国企坚持以下发展目标和方向:①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产出质量,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发展质量,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②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布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尤其是全面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在公平竞争中助力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③助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发挥国有企业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中的作用。④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度参与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引领新型工业化,在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是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和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为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现代新国企是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基础和组织保障。现代新国企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现代新国企的重大使命与任务。传统国企显然无法完成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打造现代新国企才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新国企,当前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目标打造现代新国企
经验证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主体。总体而言,世界一流企业都具有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等典型特征。特别是在推动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新赛道等方面,世界一流企业具有突出的表现。因此,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打造现代新国企,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业一定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的企业。要想把国有企业建成世界一流企业,就要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家精神。首先,要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优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收益上交机制,健全对国有企业和企业家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其次,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市场上公平竞争,平等获得市场准入资格及要素和资源,同时减轻国有企业不必要的政策负担,使其轻装上阵。最后,要合理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自主经营决策权,完善薪酬等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容错机制,激发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此外,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还要求现代新国企拥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社会价值创造水平。
4.2 对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打造现代新国企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一些国家推行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关键。服务、支撑、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下新国企的使命和任务,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为此,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进一步整合政产学研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资源,并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并与民营企业共享创新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形成协同创新的联合体。相关政府部门要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发挥其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作用,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投资,使更多现代新国企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总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促使现代新国企成为“卡脖子”技术的攻克者、行业共性技术的突破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自主创新典范,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当前,国有企业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使国有企业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不能创新,这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破解。
4.3 对标新型工业化要求打造现代新国企
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和根本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支持和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是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新使命新任务。为此,要在打造现代新国企的过程中对标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新型工业化要求现代新国企具备“四化”特征:一是数字化,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以重塑工业的研发、制造以及产业链的组织形态;二是绿色化,即有效提高工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三是高效化,即提升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四是韧性化,即提升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强调技术创新、绿色发展、高质量制造和国际竞争力,这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对现代新国企的基本要求。
4.4 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打造现代新国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产业支撑与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环节与必然要求。打造现代新国企必须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和方向,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数字经济,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此,一是引导央国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补短板、厚基础、扬优势;二是构建央国企牵头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激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鼓励央国企主导大中小企业深度融通,提升体系化创新效能;四是加快央国企数智化转型,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引擎;五是深化制度创新和政策体系创新,释放央国企赋能产业现代化的潜能;六是发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国资央企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引领优势;七是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体系,引导国资央企牵头培育国产化产业生态。
4.5 对标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新国企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大构成要素。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求培育一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此,在打造现代新国企的过程中,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更多国有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型企业,以及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二是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上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对接区域战略规划,加快各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三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积极做好全产业链绿色减排,从供给侧推广应用绿色先进技术,带动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四是继续深化“走出去”战略,抓住相关自贸协定机遇,创新国际投资合作模式,建设开放的人才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造福社会,认真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重视环境保护,支持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