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哪些信号,对债市影响几何?——机构观点汇总
来源:各机构公开信息
本文整理各大研究机构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多个要点的解读及市场未来的展望。 核心观点: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市场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发力,超长期国债的发行避免了地方加杆杆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对超长期利率的影响或取决于发行方式,货币政策或进一步稳健宽松,政策利率仍有调整空间,房地产市场从商品房为主向保障房+商品房“一轨拆两轨”的新发展模式转型路径呼之欲出,三个重点领域标本兼治化解风险值得关注,预计年内10年国债收益率低点或降至2.2%或者更低。
总基调
华创宏观:如何完成“5%”?经济组合或是“消费韧性+投资发力”。预计2024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或回正、最终消费支出增速对应在5.0-5.5%左右、资本形成总额增速或需抬升至5.0%-6.0%。投资方面,一是“三大工程”贡献边际增量,二是特别国债“存量+增量”支持,基建中枢或加速抬升;三是“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国盛固收:如果24年一季度实际GDP环比与四季度持平为1.0%,那么对应24年一季度实际GDP同比为4.1%,显著低于年度增长目标,意味着二季度仍需政策进一步发力。合理通胀预期引导或是全年政策的重要观测点,在内需不足和外需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下,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对降低实际利率和降低债务杠杆率均意义重大,相关的政策仍值得期待。
国盛宏观:今年政策偏扩张,中央加杠杆、稳信心、稳地产是关键,强产业、防风险、促改革主线延续,也需重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系列投资机会;“形势比人强、信心比黄金重要”,春节前后股债双牛,并非分子端(经济增长预期)所驱动,未来1-2个月属于观察期。
开源宏观:当下经济存在两大不确定性:一是12省化债对基建的影响;二是地产需求改善仍存掣肘。要完成5%经济目标,则或需比2023年更强的政策对冲。测算2024年CPI可能在0%-1%之间,结合会议隐含的名义GDP增速为7.4%。
中金固收:更着眼供给侧,更注重中长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相对淡化此前的逆周期调节中用的较多的需求侧的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因此相比于过去传统的依靠广义政府债务扩张带动的经济增长而言,当前政策更多强调在全要素生产力上做文章,更多着眼于长期发展。
礼解宏观:GDP增速目标定在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根据2021-2023年中国实际的GDP增速,测算得2024-2035年中国年均的实际GDP增速需达到4.61%。考虑到GDP增速中枢下移的客观规律,近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有必要保持相对高位,这可能也是未来几年都将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原因之一。
粤开宏观: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市场对于稳增长的预期,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政策取向,释放了稳增长的明确信号,有助于增强市场预期和信心。3%左右的CPI增速目标维持不变,无论是出于其本身所反映出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还是针对其对微观主体处境和预期的负面影响,物价持续低迷的问题均亟待解决。
国君宏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出明确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新质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大幅提升;但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底线同样清晰,5%左右的GDP目标隐含更高的经济内生动能,此外,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内涵也更加丰富。
中指研究: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积极信号,较高的GDP增长目标或意味着宏观政策将进一步加力,房地产政策也有望继续发力,推动供求关系尽快达到新的均衡,进而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
中金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直面问题,对当前形势的诊断客观准确。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财政扩张,在短期稳增长的同时,在中长期有利于消费市场扩大,进一步释放中国规模经济的潜力。
东方金诚王青: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左右,与去年增速目标持平,也与去年5.2%的实际增长水平相近,符合市场预期。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稳中求进”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以进促稳”。这意味着保持中高速增长水平受到进一步重视。实际上,考虑到基数因素影响,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动能要强于去年。
中泰证券杨畅:国内生产总值目标为增长5%左右,与上年持平,这充分体现了稳住经济总量,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的意图。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在政策推动下,数字经济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与间接贡献有望进一步提升,数字产业规模占GDP比重有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数字技术通过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及资源配置水平产生的溢出效应,有望进一步间接带动经济规模扩张。
五道口宏观笔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稍弱于预期,一方面政策端赤字率和专项债额度都略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在于民营经济、房地产等大家着重关切领域还是维持原有的政策基调。唯一比较超预期的是直接点名今后特别国债的发行计划,也就是定好了中央加杠杆的政策路线。
梧桐树智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宏观政策的表述整体上延续了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整体上看中性偏宽松(财政政策积极、货币政策稳健),具有操作和想象空间。
财政政策
银河宏观:3%的目标赤字率更多体现的是对于政府行政开支的财政约束,而非政策力度的紧缩,坚守3%红线的主要意义在于控制政府公共开支的盲目扩张,假设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去年持平,预计今年预算草案中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大致在18%左右,较去年的-8.4%大幅提升。
中金研究:预计今年信贷和社融增速仍将高于名义GDP增速。政府融资规模也有望扩大,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规模目标合计约9万亿元,相比2023年增加2800亿元。我们预计2024年新增社融规模33万亿元,同比增速约9%,较2023年略降。今年资金用途监管将加强,减少信贷、同业等领域的资金套利和空转。
华创宏观:定调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中央赤字占比逐年提升、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均有助于分担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广义赤字方面,测算24年或进一步抬升至8.33%,仅次于2020年,或指向财政发力程度相对不弱。转移支付方面,规模总体接近去年水平,更加注重加大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光大宏观:为了实现5%左右的目标,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需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我们认为,财政政策是一系列方针、措施、工具的总和,不应仅盯住赤字率和专项债限额这两个数字。
礼解宏观:再考虑到1万亿超长期特别建设国债在促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方面的作用,政府性基金在托底经济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海通总量:今年财政政策会适度发力稳增长,节奏上或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广义财政规模的变化要持续跟踪。
民银研究: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将围绕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
粤开宏观: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适度加力”这是由当前宏观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微观主体信心仍未根本提振的形势决定的。
中金研究:预计 2024 年新增社融规模 33 万亿元,同比增速约 9%,较 2023 年略降。预计今年资金用途监管加强,减少信贷、同业等领域的资金套利和空转,
粤开宏观:可以预期,未来要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政府规模,避免政府支出责任持续扩张;中央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减轻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支出负担;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改革消费税、完善增值税;强化财政资源的统筹,提高预算管理完整性;不断规范转移支付尤其是共同事权转移支付等。
梧桐树智库:财政政策在赤字安排上还是比较克制的,现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未来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这意味着中央对财政资金的管控也会比较严,后续“过紧日子”应会制度化、长期化,财政支出会持续被压缩。
特别国债
华创宏观:超长期特别国债对超长期利率的影响或取决于发行方式。当下超长期国债(10年以上)存量规模不大,因而,若超长期特别国债采用市场化方式发行,或大幅增加供给,利率或可能有所回升。但若采用定向发行,则这一因素对超长期国债的利率走势影响不大。
华创固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用途类似长期建设国债,但不纳入中央财政赤字,单独发行情况下,后续1-10年国债的单只规模或缩量至870亿附近,超长债净融资有望突破1.4万亿。
申万宏源债券:本次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预计均在10年以上,或可以绕过3%赤字率警戒线,满足财政部门举债需求。超长期国债预计在二季度迎来发行高峰,采用公开发行的概率较高,央行态度和操作或是关键。
光大固收张旭:超长期特别国债模式有其特有优势,因为持有人是人民银行,因此不会影响到债券市场的供需关系。如果在披露特别国债发行信息的同时,明确由人行持有,即使超大规模的特别国债发行,也不会对金融市场形成明显扰动,这非常有利于特别国债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合理的利率快速发行完毕。
粤开宏观:超长期国债发行优化了债务结构,降低了债务风险。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形成了优质资产,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地方加杆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
天府信增:或展现出中央加杠杆的财政发力新思路。一是中央有充足的加杠杆空间。二是中央加杠杆成本更低。三是实现“既要化债又要发展”的平衡。
国君宏观: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给予了未来会持续稳定宽财政的预期
民银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杠杆率增长较快,而中央政府杠杆率上升幅度不大,目前仍处于国际偏低水平,叠加举债成本较低,仍有一定的加杠杆空间。
中金研究:表明中央政府接替地方政府加杠杆的政策趋势,也符合当下经济结构转型和地方化债推进等诉求。政府债券全年供给未有明显超预期抬升,压力相对有限。债市上,政府债券供给放量有限,同时为提振内需,货币政策仍有放松必要,债市供需和流动性压力相对可控,经济结构转向、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化债推进,或对应利率中枢继续回落,年内高息资产可能仍趋于压降,金融机构缺资产格局延续。
梧桐树智库:超长期特别国债后续将常态化发行,实际上2023年底便已经传出消息,部分地区在为超长期特别国债储备项目。因此,各地应该都在盯着每年万亿体量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我们判断,除超长期特别国债外,特殊再融资债在2024年亦有可能重启。
五道口宏观笔记:1万亿的特别国债额度以及未来几年的发行计划是唯一超预期的点,一方面表明地方加杠杆职责已经逐步向中央加杠杆转移,另一方面地方发展将显著差异化,中高风险区域投资降速,低风险区域加杠杆。
光大周茂华: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款专用、精准直达方面特点较为突出,同时,特别国债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在重大项目投资方面的资金约束,有助于扩大短期有效需求的同时增强发展后劲。此外,未来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有助于改善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
东方金诚王青: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意味着在去年增发1万亿国债后,未来一段时间中央政府加杠杆的政策取向进一步明确。2024年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中央加杠杆、地方降风险,这样可以有效减轻地方政府投资支出负担,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
重点领域风险化解
华金宏观:新型基建带动放大效应,加强预算内投资建设,向投资效率较高的地区倾斜,或将成为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核心思路,也可对基建投资全国一盘棋的总体增速起到重要的高效稳定作用。化解债务风险强度提升的同时,对新型基建、重大项目、防灾减灾工程和高效率投资区域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分析,维持广义基建投资全年同比增长10%左右的较为乐观的预测不变。
中金研究:不仅强调对于金融风险的直接处置,更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化解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等。“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也意味着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并非一时之策,而需要长期打破预算软约束,实现地方债务合理的风险定价。
礼解宏观:24年防风险部分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处置风险隐患的节奏要“稳妥有序”。定调变化的可能原因,一是2024年稳增长压力上升,政策目标在稳增长和防风险中适度向前者倾斜;二是经过几年时间,防风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24年2月23日国常会指出“地方债务风险得到整体缓解”。
粤开宏观:债务本身不是风险,关键是债务支出效率和结构,因此优化债务的区域结构、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主体结构极为重要,投向高质量发展的领域的和区域,债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并未扩大。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是一揽子化债后的关键步骤,融资平台是滋生隐性债务的主体,要理清楚地方政府与融资平台的关系,同时推动业务转型。
长城宏观:地方债务化解方面,今年“一揽子化债方案进一步落实”,融资端、项目端均有涉及。地产领域风险化解方面,与2023年相比,不再提“防止无序扩张”,重点是“一视同仁”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我们认为这是中央“两个毫不动摇”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发力点。
民银研究:地方债务的标本兼治,短期内,“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中长期内,则是“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地方债务的标本兼治,短期内,“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2月23日国常会表示要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远近结合、堵疏并举、标本兼治”。在去年基础上,今年部分省份已发行新的特殊再融资债券,以推动存量债务化解。
中金研究:不仅强调对于金融风险的直接处置,更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化解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和公司治理改革等。着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并非一时之策,而需要长期打破预算软约束,实现地方债务合理的风险定价。
天府信增:报告提出“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新要求既是对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会议核心精神的进一步强调,又体现出国家对当前地方债务化解的决心和信心,预计一揽子化债方案今年将在更多省市走深走实。
梧桐树智库: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不在于将其清零,而是最终实现“本金永续”。就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来说,24年应会继续推动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的兼并重组,使其在重组合并的过程中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