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中发〔2018〕27号)要求,地方政府要在5-10年内化解隐性债务,十年化债之路已过半。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比如新网红“四大天王”中的遵义、潍坊、兰州、昆明。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意味着隐性债务化解即将进入新的阶段。城望集团深度研读中央及各省化债相关文件,并结合为多地政府、国资、城投服务的实操调研,编撰本书,为各地国资国企化解隐性债务作实战参考。
自201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隐性债务概念以来,中央层面就围绕“化存量、遏增量”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对隐性债务化解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指导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开展隐性债务置换,推出建制县隐债化解试点和全域无隐形债务试点,化解隐性债务;另一方面,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在防风险领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一直是政府工作重点,尤其是隐性债务风险。目前,十年化债进程已过半,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少省份在2022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指出化债存在的问题,如河南、新疆、贵州、甘肃、四川等均有提及部分县(市、区)债务负担较重、债务风险等级较高、债务还本付息进入高峰期等。尤其受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地方政府自生财力下滑严重,进一步削弱了偿债能力。面对如今的债务化解困境,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地方政府的当务之急。本书共包含七篇,分别回顾了隐性债务发展历史,明确了隐性债务的定义、典型特征及表现形式,阐述了政府性债务当前现状,剖析了隐性债务滋生根源及化解困境,总结了隐性债务化解的思路,整理了目前化债的主要实践与局限,提出了未来化债趋势与建议。本篇将隐性债务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1)1994-2008年:分税制改革等催生政府性债务;(2)2008-2014年:债务规模迅速膨胀与债务排查;(3)2014-2018年:存量债务置换与新一轮扩张;(4)2018-至今:隐性债务“化存量,遏增量”。本篇首先根据27号文、46号文及不同省份、区县出台的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归纳出隐性债务定义;其次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分析,总结出隐性债务具备的三个典型特征;最后,根据各地违规举债通报情况统计,进一步将违规举借或担保债务等具体化,将隐性债务的表现形式分为十四大类。本篇对我国政府性债务现状进行阐述,首先依据当前一些官方机构和学者的测算,得出隐性债务存量规模较为庞大;其次,根据债务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目前我国的债务结构不合理;再者,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地区和层级分布不均衡;最后,从债务化解的角度,整理汇总了目前化债取得的一些成效,和部分地区化债不及预期,甚至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本篇首先分析了隐性债务滋生的根源,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次,从债务化解的堵点、痛点、难点以及弱点四个方面阐明了目前隐性债务化解的困境。本篇总结了化债的总体思路,首先从中央到地方乃至城投公司,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其次,各地坚持以“化存量,遏增量”为共识;再者,以财政部提出的6种化债方案为框架;最后,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管理阶段指明化债的方向。本篇将隐性债务化解的途径归纳为“三轮置换+区域特色化债模式”。首先,中央层面进行了三轮置换——发行置换债、建制县化债试点以及发行特殊再融资债,有效缓释了债务风险;其次,整理了地方政府围绕财政部提出的6大化债方案,因地制宜,打出化债组合拳进行化债的典型案例;最后,从各地化债实践经验中,提出目前化债方式的局限性。本篇提出未来化债的趋势和有效建议。首先,从短期来看,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揽子化债方案是未来化债的方向,本文从7个方面对一揽子化债方案进行了预测;其次,从长期来看,隐性债务的来源主体是地方融资平台,若想从源头上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就必须彻底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本篇针对城投公司提出6大转型要点;最后,基于以上内容,提出4条隐性债务化解的有效建议。(扫码订阅,更多惊喜福利)
更多往期集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