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丨五个月来,国企改革口径的变化及走势

时间:2023-03-30 14:02:27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政策与新闻

左

3月25日,李锦在国企管理智库2023年年会上做主旨报告。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方案,应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时期的新方案。从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企改革作出一系列新的论述,蕴含强大的思想力量。要在对国有企业功能使命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国企产业体系,同时完成建设现代新国企自身改革的任务。这应该有一个清晰的逻辑体系。

拿出好的行动方案需要完成从“国企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
右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结束以后,国企改革的走势如何?大家期待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方案。
前一阶段,媒体上一度流传专业化重组是新一轮改革的主题,我出来纠正说,专业化重组是树枝或者树叶,树根应该是现代产业体系,起码应该是产业化重组与专业化重组结合。
从去年10月到现在的五个月,国企改革的口径一直在变化之中。显然,变化是从2022年10月开始的,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提出而发生的。
现在,对过去的五个月做一个回顾,分析变化的深层因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述,提出国企改革思维变革的任务,并且认为需要经过国企使命功能的大讨论,从而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的思路。
对这个问题,我讲三句话,请大家指教。
第一句话  五个月来的五次变化
我们可以看看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怎样讲国企改革的: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我们再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怎样讲国企改革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
可以发现,与去年比较,除了深化国企国资改革这几个字以外,其他内容都变了。
我们还可以把范围扩大一下,对党的十九大与二十大报告进行比较。十九大报告是这样写的: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二十大报告是这样定的: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可以发现,党的二十大对于国有企业的重视范围发生较大的变化。重大变化是从党的二十大开始的,这是一个分水岭。
第一次变化,党的二十大对国企改革的部署。大的变化是二十大的主题变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国企本身不是矛盾,而是同向发展的,这是导致国企改革主题发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报告没有提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企改革的理论纲领由“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变成“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企改革的目标,由核心竞争力取代了过去的“五力”(“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防风险能力”)。
第二次变化,一个多月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出现了四个变化一是把“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变成国企改革的目标;二是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问题;二是重新提出分类问题;三是提出来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问题;五是同时提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与做大民营企业的问题。
第三次变化,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七项任务、地方国资负责人会议提出八项任务及张玉卓主任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发表的文章国企改革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就是结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和科技创新。
第四次变化,前几天国资委党委在《人民论坛》文章对国企改革五大任务的提出,增加了安全问题、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问题。这时候,新的改革框架基本定型。这五大任务框架新、内容新,语言也新。一、围绕增强产业引领力深化改革,更好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二、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力深化改革,有效发挥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三、围绕提高安全支撑力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水平。四、围绕打造现代新国企深化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五、围绕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改革,更大力度促进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估计,这“新五条”的提出必有一些重要因素促成,将来会揭晓的。
第五次变化,是两会上总书记关于制造业与产业链的讲话,以及总理到湖南关于制造业的讲话,产业链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提法出现在3月21日张玉卓关于国企改革讲话中。同时,现代产业体系提法频频出现在张玉卓所有的重要讲话中。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后,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提法,口径与原来变化很大,与10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2015年的《指导意见》,2020年的《行动方案》,都发生了变化。短短五个月,国企改革口径发生了五次较大变化。现在,我们似乎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
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指导思想,
以现代新国企为主题,
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线,
以国企功能分类为基础与前提,
以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为重点,
以产业引领力、科技创新力、安全支撑力、公司治理力、协同发展力为任务,(新五条)
以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
我建议大家“工夫在诗外”,不要钻进具体的五条内议论不休,先走出来,把这个逻辑体系想明白,再走进去。这当然是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第二句话  影响国企改革的五大走势
国企改革的一切变化,都可以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找到依据,也可以从实践中找到出处。
回顾十年来的改革口径,基本上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融合作为主要矛盾提出来的,从2013年11月份的中央决定改革的文件发表以来,2015年的指导意见,2020年的行动方案,基本上是一条线走下来。在二十大召开以后不到半年时间发生了这些变化。我们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影响这些变化的是什么形势?是国家形势和国际形势,也就 是国情、世情、企情与改革的情况。
重大的变化,是2018年为分界线的世界百年之巨变,形成影响国企改革的五大走势:
第一个变化,是国际环境变化的深度冲击,影响国企地位和国企改革。中美贸易冲突激化,并走向经济全面对立。从2018年开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斗争冲突激烈,一是决定着国有企业走向世界一流、竞争力排在突出位置;二是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自主自强特征与安全保障问题。这些因素,突出地出现在国企改革内容中。
第二个变化,是连续三年的疫情使得国计民生、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国企不光是赚钱的,还担负着其他功能,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和社会服务的四大功能出现在“十四五”规划中,以及以后若干次会议中,国企核心功能的提出,最近多次出现在国企改革语系中。
第三个变化,经济风险增加,使得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 。俄乌战争爆发,美欧与中国经济脱钩的风险,中美都进入重构中国产业链阶段,尤其是现代制造业的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级化、现代化成为迫不及待的任务。
第四个变化,党的二十大的强国主题对现代化新国企的需要显得突出起来。在党的十二大以来,一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矛盾处于突出位置。二十大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使得现代化成为国企的重大任务。
第五个变化,发展形势对统筹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世界经济形势的低迷,尤其是国内民营企业的困难局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大,使得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更为突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任务,作为社会责任提出来了。
所以说,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难题中,很多思路发生了变化,包括主题变化、理论变化、目标变化、功能使命变化、重点任务变化、方法路径变化。
最敏感的还是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功能。如果说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10月国企党建讲话中解决的是国有企业性质与地位问题,现在重点是解决国有企业使命与功能问题。过去要回答为什么要有国有企业,怎样建设国有企业,现在是要回答国有企业有什么用,要什么样的国有企业。随着改革深化与整个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的功能使命要进行一次思想解放的讨论,在重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可能会出现大规模、大跨度、大格局的重组。
改革一直在路上。现在,思路仍然在变化之中,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才能完成这种转变。刚才我所讲变化的各种苗头和趋向分析,为国企改革提供思考的因素。
第三句话  国企改革要从“国企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
新一轮国企改革应该有怎样的思维?
前五个月的变化,说明应该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来推进国企改革。从根本上说,要跳出国企看国企改革,我们的思维要从“国企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只有在思想理论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与目标。同样地,国企智库思维也应该随之实现思维转变。
第一,国企改革要跳出单纯的国企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不能局限于国企自身谈国企改革,要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也就是由“大企思维”转向“大国思维”。国企有自己的需要甚至有特殊利益,而国家没有自己的私利。国家要考虑多种所有制的利益,立足点不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常常不同。
第二,国企改革要跳出单纯的部门思维,向中央思维靠拢。要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思考国企生存、发展与改革问题。党需要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研究国企改革,重要的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第三,国企改革要跳出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转变。理论是指导思想,是灵魂。习近平关于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讲话,特别是最近5个月关于国企改革的论述非常集中,非常具体,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制定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方案。譬如,分类问题,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问题,功能使命问题,需要在新的方案中得到落实,这牵涉到新一轮改革的指导思想、方向与路线问题。
第四,国企改革要跳出陈旧思维,向新型思维转变。我们的改革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从国企改革原来的角度走出来。包括有些暂时搞不好的,可以先放一放,前提是不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第五,国企改革要跳出眼前思维,向未来思维转变国家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2035年,2050年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要讲100年的,这是我们常常心念的地方。我认为,现在要做2023年到2033年的改革方案, 主要是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改革方案。
第六,国企改革要跳出国内思维,向世界思维转变。世界局势与趋向,是决定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参数。企业的开放,首先是经济的国内国际的双循环;企业的发展,创建世界世界一流,首先是世界范围的竞争力。
第七,国企改革要跳出枝杈,向主干思维转变。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与现代新国企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矛盾,是次要地位的矛盾。而国企改革中的一些问题本来属于一般矛盾,让其回归到一般地位去。
第八,国企改革要跳出繁杂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一场改革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与逻辑终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逻辑实现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新国企、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这是一个逻辑体系。抓什么,先抓什么,抓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都要作为一个框架立起来。
第九,国企改革要跳出被动,向主动思维转变。由适应形势到推动形势的变化。我们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表态式的、响应式的、跟随式的。要从主动的、自觉的、创新的角度与国家共忧,为领袖分忧,为人民解忧,发动国企改革的主动精神,包括国企智库的创新力是根本性的能力。
第十,国企改革要跳出口号文件,向破解难题思维转变。不能总是出太多的文件,总是讲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你提出的问题要有用,要到改革最需要的难点,提出改革的思路。
第十一,国企改革要跳出衙门思维,向基层实践思维转变。到基层中,到实践中去找问题,出主意。其实,在国企改革中,群众有很好的做法与经验,走在改革的前面了,可惜我们常常不识货,也总结不出来,推广了效果也不尽人意。
第十二,国企改革要跳出单面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改革从来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国企与民企问题,要从总体上思考。最近提出的安全问题,是第一次作为改革的内容出现,对我们是一个提醒。
第十三,国企改革要跳出成果思维,向效益思维转变这是双重的跳出,企业跳出价值到实现价值,智库跳出课题到解决问题,转化为决策、批示,得到社会承认。价值是一种成果,而使用价值是一种实现。任何改革都需要向实际效益转化。
第十四,国企改革要跳出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国企改革不总是那么一些东西,需要不断地思想解放,对国企使命功能要进行一次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目的也要进行讨论。
以上一些思维特征,是现实中存在的。根本的、起突出作用的是企业思维向国家思维转变,这一条是总管其它的,是核心。这个结论,是根据这五个月来的国企改革提法的变化而得出的。如果从单纯的国企思维出发,国企改革“新五条”的安全、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两条,无论如何是不会提出来的。新产业体系、新的功能划分,也是来自上层的期望。五个月来的种种提法,站位高、历史感强,有冲击力,震撼力,给人感觉强烈的历史方位与世界方位。
新一轮国企改革不是一下子就能拿出来的。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肯定地说,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的提出,是一个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以来重要论述学习践悟、深刻理解、融汇贯通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通过对世情、国情、企情与改革情况的研究,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提出高水平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