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地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专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一地方国有企业如何持续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体系构建?
虽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不同、各有侧重,风险管理更侧重于地方国有企业的收益实现或完成情况,在对企业内外部信息的识别和评估以及处理方面的信息深度要求更高。内控体系则聚焦于制度的建立执行,通过动态全过程的管理来规避风险问题,规范地方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但是两者的本质都是促进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加,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制度机制以及保障措施的执行,确保企业财务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引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对各种不确定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而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目标以及企业资本收益率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经济增加值。
(一)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二)缺乏内部监督与审计机构
(三)欠缺风险管理与隔离意识
(四)企业文化软实力待提升
(五)人才保障体系不完善
(一)“量身定做”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执行力度
第一,内控制度的制定首先应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坚持依法治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第二,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内控理念,将风险管理和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形成全面系统的风险防控机制;第三,逐步明确制度组织、起草、审核、批准、发布、复审、修订、解释的各流程和审批权限;第四,加强对征求相关方意见环节的重视程度,充分了解各方的意见,将问题和分歧消灭在征求意见阶段,提升制度后期的可操作性。
(二)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构,明确监督范围
其一,地方国有企业应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内部监督部门,确保其在内控审核工作时保证其独立性、科学性及权威性,严格按照内控制度及相关规定开展审核工作。其二,多个监督部门形成一整个大的监督体系,尽管各监督部门的监督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其工作任务和目标是确保地方国企的业务经营行为和内部管理活动符合党纪和相关法律的要求,以此形成最大的监督合力。
其三,明确各监督部门的监督范围,尽可能实现对企业监督范围的全覆盖。比如:监事会是依据《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经营层级相关负责人的业务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纪检部门是根据党章党纪的规定,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执纪管理;内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对地方国企各类经营及管理活动进行控制与审查;风控部门主要通过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对企业开展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性评估和风险界定与防控;法务部门主要依据各类法律规范,对国有企业法律业务方面的专业指导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
图2:地方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构成图
(三)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增加风险防范水平
地方国有企业应完善系统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评估能力、防范能力和治理能力,在建设风险评估机制时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对风险的识别、对风险的评估分析和对风险程度的定级。 识别风险主要是辨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特点,以此为依据,编制问题清单,为后续有效地开展风险评估分析工作奠定基础;风险评估工作则是评估所发现风险的影响程度,做好风险排序,按照相关标准,详细分析工作过程中面临风险隐患的危害程度;最后,针对企业整改风险的紧急程度进行风险定级,依据风险的高低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
图3:风险管理主要流程
(四)结合四维度文化途径,提升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主要涵盖四个维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具体而言,精神文化层次包含了企业精神与道德;制度文化层次包含了企业制度、组织与福利;行为文化层次包含了地方国有企业形象和整体凝聚力,其中,企业董事、中高层、基层的行为,直接体现了企业精神的落实情况,同时员工作为企业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企业要明确行为准则,确认行为规范,从价值观上来改善员工行为;而物质文化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企业整体实力,另一部分为企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议地方国有企业结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与员工群体的特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价值文化。比如强化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全员对文化认可度,营造高效的工作氛围,发挥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
图4:构成企业文化的四个维度
(五)打造分层次人才体系,优化人才保障水平
分层次打造差异化人才培训体系,是有效实现人才保障的重要手段。地方国有企业对不同管理层面和不同专业技术人才,根据其岗位特征,专业分类,细化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短期指标与长期指标相结合。一则,充分摸清国有企业内部人员状况,了解人才分布情况;二则,采用人才测评系统或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等方式,明确人岗匹配程度与人才胜任能力;三则,通过绩效考核方式,建立规范合理的考核标准与程序,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资水平挂钩,充分激励企业员工的自主性与工作能动性。
结语:本文主要基于我国地方国企在内控体系与风险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展开概述,后续内容会围绕企业内控管理的相关要点环节进行深入分析。但因各地方国企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相关管理的薄弱之处与解决策略,仍需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