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丨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25年城投发展六大关注点
来源:新华社、DM等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到,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重点关注点如下:

城望解读:基于城投市场化主体和政策性抓手双重属性,城投债务结构与效率、期限与资金流面临错配,付息偿债压力和业务资金流紧绷甚至断裂并存。在坚持隐性债务“遏增化存”基本原则下,短期来看,预计地方政府和城投的发力点将从化债转移到轻装上阵谋发展、腾出空间惠民生上来;长期来看,推动在发展中解决债务问题才是破题关键。由近及远,着眼未来,城投如何将外在政策推力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市场化转型重塑业务结构和管理体系,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打造“造血”功能依然是城投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城投紧抓“发展中化债”的机遇,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协调贷款展期置换,保持再融资渠道畅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丨关注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面向十五五,城投将作为产业发展助推器从“大投资”“大开发”转向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方面持续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绑定。产业数字化方面,通过引入大数据等赋能城市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以及水利、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数字产业化方面,聚焦新质生产力,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城望解读:展望2025年,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城投需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主营业务、市场环境,尤其统筹结合国资监管要求,将新公司法的法律框架和一般性约束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和治理机制,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
城望解读:展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城望集团认为“十五五”规划关键在于充分体现生存回归产业、发展回归利润、机制回归市场。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城望解读:近年来,各地城投公司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各项乡村业务,以“乡村振兴”挂名的地方政府下设国有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综合各地城投公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可以发现城投公司参与乡村振兴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乡村振兴相关业务作为集团公司的一个业务板块,与其他业务板块实现产业互补,成为城投公司完整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二是地方政府成立新的乡村振兴公司,专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业务,本质上是独立的运营公司,是区域内专门负责农村业务的新“城投”,专业化程度较高。
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城望解读:特别国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对稳定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增加六家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将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促进金融安全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