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丨从《政府工作报告》解读2025年城投发展六大关注点

时间:2025-03-10 16:30:54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来源:新华社、DM等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到,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重点关注点如下:

丨关注一: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城望解读:基于城投市场化主体和政策性抓手双重属性,城投债务结构与效率、期限与资金流面临错配,付息偿债压力和业务资金流紧绷甚至断裂并存。在坚持隐性债务“遏增化存”基本原则下,短期来看,预计地方政府和城投的发力点将从化债转移到轻装上阵谋发展、腾出空间惠民生上来;长期来看,推动在发展中解决债务问题才是破题关键。由近及远,着眼未来,城投如何将外在政策推力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市场化转型重塑业务结构和管理体系,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与可持续经营能力,打造“造血”功能依然是城投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城投紧抓“发展中化债”的机遇,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协调贷款展期置换,保持再融资渠道畅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丨关注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产能监测预警,促进产业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进一步扩范围、降门槛,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开展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经典产业。
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扩大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优化全国算力资源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完善数据基础制度,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在促创新、扩消费、稳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城望解读:展望2025年,探索由“城投”向“产投”转型、由建设城市向产业赋能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城投产业化转型短期内有利于突破名单制和发债指标限制,长期内有利于以产业发展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和专业化运营等手段,为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面向十五五,城投将作为产业发展助推器从“大投资”“大开发”转向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方面持续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绑定。产业数字化方面,通过引入大数据等赋能城市开发、投资、建设、运营以及水利、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升级;数字产业化方面,聚焦新质生产力,围绕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丨关注三: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修订出台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制定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合规指引,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出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构建统一的信用修复制度。完善企业简易退出制度,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城望解读:展望2025年,随着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新公司法”)正式实施,城投需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主营业务、市场环境,尤其统筹结合国资监管要求,将新公司法的法律框架和一般性约束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和治理机制,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

丨关注四: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将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好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更好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指导作用。

城望解读:展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规划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做好“十五五”规划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城望集团认为“十五五”规划关键在于充分体现生存回归产业、发展回归利润、机制回归市场。

丨关注五: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深化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农业水价等改革。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城望解读:近年来,各地城投公司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各项乡村业务,以“乡村振兴”挂名的地方政府下设国有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综合各地城投公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案例,可以发现城投公司参与乡村振兴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将乡村振兴相关业务作为集团公司的一个业务板块,与其他业务板块实现产业互补,成为城投公司完整产业链中的一个部分;二是地方政府成立新的乡村振兴公司,专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业务,本质上是独立的运营公司,是区域内专门负责农村业务的新“城投”,专业化程度较高。

丨关注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统筹安排收入、债券等各类财政资金,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今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要加快各项资金下达拨付,尽快形成实际支出。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严格落实分级保障责任,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

城望解读:特别国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具,专门服务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项目需要,对稳定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等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方式增加六家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将增强大型商业银行发展稳健性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促进金融安全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