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江苏:融资平台数量压降50%以上

时间:2025-02-12 15:30:39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来源:江苏省财政厅网站

原标题:关于江苏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有删减)——2025 年 1 月 19 日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王天琦

报告指出,全省融资平台数量较“3·31”时点数压降50%以上,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约 60BP。全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理念目标从被动防范风险保安全底线向主动化解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转变;防范重心从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向防范融资平台“爆雷”转变;管理路径从实行“三债统管”向全口径债务监测监管转变。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江苏省2024 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 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 年预算执行承压前行、难中求成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8.16亿元,增长 1.1%(剔除减税政策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6.2%,高于年初预算 4%左右的增幅目标)。其中,税收收入7642.03亿元,下降 4.2%;非税收入 2396.13 亿元,增长 22.7%,主要是国有资产资源处置增收。税收占比为76.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293.91 亿元,增长 0.3%,完成预算的 98.4%。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8.16 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中央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等6949.72 亿元并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936.89 亿元后,收入总计 17924.77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293.91 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上解中央等941.49 亿元后,支出总计 16235.40 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908.87 亿元,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780.50 亿元。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097.43亿元,下降 21.5%,完成预算的 92.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270.18 亿元,下降 23.3%);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8871.65 亿元后,收入总计16969.08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9332.24 亿元,下降 11.4%,完成预算的95.2%;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5567.28亿元后,支出总计 14899.52 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2069.56 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492.97 亿元,增长 48.4%,完成预算的 159.9%,主要是提高了国有企业收益上缴比例;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 27.17 亿元后,收入总计520.14 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149.52 亿元,增长18.6%;加上调出资金 335.32 亿元后,支出总计 484.85 亿元。收支相抵,结转下年支出35.29 亿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098.65 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8364.76 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233.46 亿元,总支出 8598.22 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500.43 亿元,加上上年结余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滚存

结余5324.18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 1341.23 亿

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180.23 亿元、职工基

本医疗保险滚存结余2968.31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滚存

结余301.83 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 124.64 亿元、失业保

险基金滚存结余232.93 亿元。

(五)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余额情况。财政部核定我省 2024 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4186.24 亿元、较上年增加 10336 亿元;年末债务余额预计为28227.61 亿元,在核定限额之内。省级债务限额6254.07 亿元,年末债务余额为 972.13 亿元。

2.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及使用情况。当年发行 7206.69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579 亿元、再融资债券 4627.69 亿元。新增债券资金支持交通基础设施676.79 亿元,能源 18.17 亿元,农林水利44.89亿元,生态环保 65.95 亿元,社会事业 254 亿元,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35.1 亿元,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328.36 亿元,新型基础设施7.8 亿元,国家重大战略 45.25 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252.86 亿元,其他 49.83 亿元;其中,省级新增债券128.07亿元,用于交通运输 116 亿元、社会事业 12.07 亿元。

3. 地方政府债券还本付息情况。全省还本支出 4846.54 亿元,付息支出751.74 亿元;其中,省级还本支出 0.5 亿元,付息支出27.4 亿元。

待省财政与中央财政、市县财政正式结算后,上述预算执行情况还会有一些变动,届时我们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2024年,面对财政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土地收入持续下滑、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的多重困难叠加局面,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省政协监督下,在各部门单位理解支持下,承压前行、难中求成,以勇挑大梁的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精准加力、综合施策,在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发挥逆周期跨周期调节作用。在落实存量政策和稳经济一揽子增量政策中,发挥财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全力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着眼长远培植财源。

一是在拓展收入增量上加力。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建立“财税协同、厅局会商”工作机制, 竭尽全力稳固收入基本盘。牵头开展全省全口径资产清查盘活深化行动,盘盈资产342 亿元。

二是在创新政策工具上加力。广泛运用贴息、担保、奖补、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涉及20 项专项资金共140 亿元。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产品引导合作银行为全省5.3 万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优惠贷款 2472.35 亿元,平均利率3.44%。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与我省新增合作业务规模1826亿元,居全国第一。

三是在支持“两重”“两新”上加力。 “两重”方面,分批下达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414.50 亿元支持247个项目建设,带动投资 5426 亿元。“两新”方面,统筹 200 亿元支持“两新”行动,出台制造业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撬动银行贷款427.37 亿元;推动出台家电、汽车、电动自行车、家装等10 个领域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超 270 亿元,汽车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49.8 万辆。

四是在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上加力。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确保179.33 亿元增发国债资金、282 个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项目全程可控。全年共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565 亿元,支持 1046 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社会有效投资超1.2 万亿元。统筹下达省以上交通运输领域资金 515 亿元,推动交通建设投资2200 亿元顺利落地。

五是在资金免申直达上加力。制定省级财政惠企利民资金“免申直达”标准,按 照“能免尽免、能快则快”要求,对符合标准的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进行竞争性申报,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当年“免申直达”政策清单共有12 个专项资金、近 100 亿元。

六是在支持中小微企业上加力。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中小企业预留份额和价格扣除措施,全年授予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合同金额1407.66 亿元、占比

78.8%。制定《“小微贷”工作方案(2025—2027 年)》,加大对首贷、“首享”企业的支持。

(二)坚持突出重点、压缩一般,在统筹优化结构中确保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决履行好财政职能职责,加强与科技、产业、生态环保等政策协同联动,全力优先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重要任务、重点项目等的资金需求。

(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优先足额保障中不断改善民生福祉。

(四)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风险防控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一是基层“三保”总体平稳。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基层“三 保”保障工作方案》,建立市县“三保”风险监控指标体系、“三保”兜底帮扶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安排2024 年均衡性转移支付预算110 亿元、增长 5%,安排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107 亿元、增长 7%。加大对市县库款调度力度、增长 13.7%,基层“三保”总体落实较好,未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二是地方债务风险有效化解。牵头编制全省“1+7+13” 化债方案并获国务院批复。积极争取、用足用好债务管理增量政策,并推动各地年内已全部落实到位,大大缓释了化债压力,大幅降低了债务成本。

同时,全省融资平台数量较“3·31”时点数压降50%以上,综合融资成本下降约 60BP。全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即:理念目标从被动防范风险保安全底线向主动化解风险促高质量发展转变;防范重心从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向防范融资平台“爆雷”转变;管理路径从实行“三债统管”向全口径债务监测监管转变。

三是整改整治任务坚决完成。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财政工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困难和挑战有的问题还非常突出紧迫: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与支出刚性增长矛盾愈发突出,部分地区库款保障压力持续紧张,基层财政运行较为困难;有些地方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有待加强,预算约束还不够严格,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的现象仍有发生;少数部门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不到位,还存在突击花钱和资金浪费现象;部分专项资金分配“撒胡椒面”“小而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绩效不显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加以解决。

二、2025 年预算草案实行全面零基、有保有压

(一)预算安排总体原则。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打好政策“组合拳”。收入预算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测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积极财政政策相衔接,加强统筹,提高收入管理的完整性。支出预算落实“党政机关坚 持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全面深化省级零基预算改革,创新预算管理方式,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实行预算编制以零为起点,以中央和省重大决策为依据,以预算绩效为导向,以当年财力为基础,构建应保必保、该压尽压、讲求绩效的预算分配机制,切实增强财政统筹平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全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统一预算分配权等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指挥下,得到了省级各部门单位和市县党委政府的积极配合、理解支持,以“大财政”理念为指引,“三立三破”全面推开零基预算改革。

一是立零基起点、破基数束缚。2025 年预算编制坚持一切从“零”开始,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 项目跟着政策走”的原则,“先谋项目、后排预算”,共梳理支出政策1530 条,分类予以保障;部门运转类项目细分为 11 类 29 项,严格按标准“对号入座”测算编制,将零基理念贯穿预算编制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立统筹机制、破各自为政。2025 年预算编制更加注重统一预算分配权,建立同一项目不同来源资金、跨年度财政资金、财政拨款与单位资金的统筹机制,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切实提升保障能力。统筹各类资金超过260 亿元,除保障部门基本运转外,全部用于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三是立绩效导向、破利益固化。强化巡视审计、财会监督、绩效评价等结果运用,坚持认真评、严肃用,对绩效评价结果为“中”的项目一律按10%扣减下一年度预算。按照每个部门管理专项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 个的原则,大力推进专项资金整合,2025 年拟设立专项资金47 个、较上年减少四分之一以上。优化分配方式,相关专项资金从原来的直接补助转变为运用贴息、担保、奖补等政策工具,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惠企专项资金原则上均采取“免申直达”方式。通过零基预算管理改革,“党委政府定任务、部门谋项目、财政排资金”正在成为共识,利益固化格局逐步打破,有保有压的预算安排机制初步形成。

(三)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1.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代编草案综合判断,预计 2025 年财政运行压力超出上年。收入方面,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的发展动能,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挥作用,以及将要出台实施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大趋势不会变,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主要包括PPI 持续负增长,严重影响重点行业企业纳税能力,继续制约主体税种收入增长;非税收入此前大幅增长多为一次性收入、不确定性较大,进一步挖潜空间有限;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尚未见底,外贸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减收压力。

支出方面,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防风险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仍然较大;养老、教育、卫生健康等基本民生领域需要继续加强保障;为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转移支付还需保持一定力度。

综合考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 10238 亿元、增长2%,支出为 15450 亿元、增长 1%。

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38 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一般债务收入、中央补助收入、上年结转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6419.54亿元后,收入总计 16657.54 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450亿元,加上上解中央支出、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还本支出等1207.54亿元后,支出总计 16657.54 亿元。收支保持平衡。

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省财政着力支持以下领域: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一是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进一步支持“两重”“两新”工作,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撬动更多大宗消费。

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化完善专项债券管理机制,对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建立“常态化申报、按季度审核”的项目申报审核机制,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交通运输、水利等领域资金364.50 亿元支持交通强省建设和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水安全保障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二是促进持续扩大消费。三是支持巩固外贸基本盘。

——着力支持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着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性协调性。

——着力支持美丽江苏建设,支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

——着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四)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预计6773.61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6729.54亿元后,收入总计 13503.15 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预计7847.59 亿元,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务还本、调出资金等5655.56亿元后,支出总计 13503.15 亿元。收支保持平衡。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386.04 亿元,加上中央补助、上年结转等 35.97 亿元后,收入总计422 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预计 140.78 亿元,加上调出资金 281.22 亿元后,支出总计 422 亿元。收支保持平衡。

(六)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579.22亿元。支出预计 9018.89 亿元,加上上解中央 233.46 亿元后,支出总计9252.35 亿元。收支相抵,当年结余 326.87 亿元;加上上年结余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5393.75 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1474.04 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滚存结余162.43 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滚存结余3111.2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滚存结余 317.22 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24.64 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 216.91 亿元。

(七)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1.收支预算。纳入年初预算的全省政府债务收支为 5596.85 亿元;其中省本级使用218 亿元、省对市县转贷 5378.85 亿元。

2.还本付息。全省政府债券还本支出 4202.49 亿元,付息支出915.28 亿元。其中,省级还本支出 18.40 亿元,付息支出 37.38 亿元。

三、以可持续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财政科学管理

2025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认真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大财政”理念有效破解多重矛盾叠加的难题,全力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一)以改革发展为根本,构建创新驱动、改革赋能的财政可持续发展格局。

(二)以夯实财源为基础,构建统筹集聚、稳固可靠的财政增收体系。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努力走出财政收支困境,推动财政长期可持续。加大各级、各部门资产统筹力度,持续开展全省国有资产清查盘活利用工作。推动组建省级金融投资平台,提高金融企业利润贡献率,为财政增收贡献更多“真金白银”。加强对重点行业税源企业税收入库变化的跟踪分析,研究建立支持平台经济、数字服务等新业态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以优化结构为抓手,构建导向鲜明、重点突出的财政支出体系。

(四)以零基预算为牵引,构建有保有压、注重绩效的财力保障体系。

(五)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监控有力、处置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按照加强基层“三保”保障的工作要求,建立财政运 行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动态评估财政困难县,完善应急调度帮扶机制,切实防范基层“三保”支付风险。加强考核问责,压实基层“三保”主体责任。持续推动全省化债方案落地落实,合理分配置换债券额度,统筹推进隐性债务化解、融资平台退出、债务成本压降、规范地方债务管理、防范流动性风险等多项工作。严肃查处新增隐性债务和虚假化债等行为。加快推进融资平台数量压降,严禁向国有企业下达政府融资任务,坚决防止国有企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化,严禁变相新设融资平台等违规举债平台。建立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机制,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债务全部纳入统计监测范围,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