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丨地方两会、地方国资委“新年第一会”密集部署2025国企改革工作!整合重组、市值管理、布局战新产业、完善激励机制......

时间:2025-01-23 15:15:48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成为多个省份部署本年度工作的重点。北京、上海、广东、广西、河南、湖南、青海等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整合重组、市值管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创新创造激励机制则成为各地深化国企改革的关键要点。面对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国资国企夯实基础、砥砺前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愿景图”正加快变成生动鲜活的“实景图”。

管一年一度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尚未召开,但《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国资委陆续召开了国资国企改革有关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其中,全力以赴拼经济,进一步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重头戏。
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企混改中心负责人朱昌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在产业引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预计2025年地方国有企业将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和优势产业,在用好“两新”政策、加大“两重”投入的引导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并在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过程中,加速实现产业化转型升级,同时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2025年要切实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更好发挥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了国企改革新目标。
擂鼓鸣号,千帆竞发。北京、上海、天津、河北、河南、辽宁……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纷纷点题,一场更加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国企改革正全速推进。
北京提出,2025年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河北提出,2025年要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天津明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产业类国企做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功能类国企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合作,公益类国企降本增效、优化服务质量,金融类国企稳健经营、更好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要在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同时,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前瞻性、高起点研究谋划后续改革工作,多研究提出一些真招实招,多形成一些牵引性、带动性强的改革举措。”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上说,要做好与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衔接、与“十五五”规划的协同,确保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到2029年的改革任务在国资国企系统持续深入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力以赴拼经济

过去一年,国资国企切实发挥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作用,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回升向好。
例如,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实现营收3.5万亿元、利润总额2693.5亿元、归母净利润1866.2亿元,资产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年末94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2.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5%。截至2024年末,四川省地方国企资产总额达20.66万亿元,营业总收入达2.25万亿元,上缴税费1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5.1%、4%。
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市国资委、四川省国资委、河南省国资委均不约而同地表态,要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稳增长。
具体来看,2025年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暨党建工作会议在谋划部署2025年国资国企重点工作时,共明确了五方面工作重点。其中,“全力提升国有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巩固国有经济向好态势,大力推进稳增长扩内需,助力降本增效,加强预期引导”居于首位。
四川省国资委在1月17日召开的全省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做好2025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稳增长、抓改革优布局强监管,全力推动国有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河南省国资委在1月6日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深入研究一季度省管企业经济工作,细化措施、精准施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稳向好态势,确保省管企业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稳”“开门红”。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中国经济的更快更好增长,需要国资国企切实发挥好带头作用,通过推动国有经济发展质效的稳步提升,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在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的过程中,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项目储备,是更好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为此,安徽省国资委在1月3日召开的省属企业和市国资委负责人工作会议上强调,2025年,安徽省国资国企要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稳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价值创造导向,带头实现生产经营回升向好,持续盘活存量资产,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不断培育增长新动能,努力实现“开门红、全年胜”。
山东省国资委在1月16日召开的省属企业、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强调,2025年,山东省国资国企要在发展提质上聚力用劲,加强目标引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精细管理,提升品牌价值,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处置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加强与中央企业合资合作,扎实推进高质量稳增长。
为使项目谋划扎实有效,记者从湖北省国资委获悉,其已及早安排和部署2025年及“十五五”期间重大投资项目谋划工作,指导省属企业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谋划推进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40个,投资总额10750.7亿元,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2344.6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40个,总投资9513.8亿元;重大产业项目100个,总投资1236.9亿元。
“2025年,稳增长仍将是宏观政策的最主要任务,其中,基建投资是各地提振经济的重要抓手。”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地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项目储备,加快推动资金落地见效,将有效推动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带动一季度经济景气进一步回暖向好,促进各方信心预期改善,为全年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在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看来,通过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项目储备,一方面,国资国企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就业和消费,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投资方向的选择也能够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即推动国资国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

地方国企整合重组加速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冲刺之年、收官之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作为其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地方国资委部署2025年工作的核心要点。
如上海市国资委提出,上海国资国企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深化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江苏省国资委在1月16日召开的省属企业和设区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指出,2025年江苏省国资国企要体系化谋划推进全省性资产资源整合,积极服务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朱昌明预计,2025年地方国资国企将围绕两大领域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是交通、能源、市政、教育、医疗等涉及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的传统产业;二是地方层面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上指出,要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重组整合,实现“1+1>2”,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朱昌明表示,2025年,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将有序推进。而在这一过程中,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预计资本市场将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战场、为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发挥重要的平台功能。未来,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快速进入新领域、新赛道,进而实现地方国企产业化转型。
加快推进国企重组整合也成为各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关键词。
国泰君安拟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上海建科拟收购上咨集团……上海四组企业战略性重组有序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实施。
上海提出,2025年聚焦做强做优主责主业,推进一批集团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广东提出,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港口、航运等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吉林明确,2025年将推进吉能集团、交投集团、一汽吉林战略性重组,做实金控集团主体功能,拓展农发、旅控、吉勤集团战略性布局,显著提升产投集团、森工集团等企业经营绩效。
河南、重庆、四川、甘肃等地提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推进重组整合。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2025年国企重组整合将更加突出产业链整合,动作或集中在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

完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分类考核、完善创新创造激励机制成为多地圈定的改革重点任务。
上海明确,2025年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营业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优化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功能类企业成本绩效管理,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等制度。广东提出,健全国有企业创新创造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中长期激励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覆盖全级次子企业的穿透式监管。浙江提出,2025年加强主责主业和投资管理,健全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制度安排,省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国资国企成为创新浙江建设重要力量。
国务院国资委此前表示,将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特别是将着眼于科技研发渐进性、成果转化阶段性、产业培育长期性特点,强化出资人政策支持,推动各类激励措施动态优化,并根据需求完善实施细则,着力解决基层不敢用、不会用、不想用问题。
专家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依靠创新要素的聚集,努力推动生产力质态跃升。